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让人痛心的是,有多少混淆视听的所谓师者在毁人不倦。
曾几何时,充斥于各种平台和渠道的成功学大师们张口就来,说:诸葛亮不善于用人,只知道专权,所以导致蜀汉在刘备去世后,迅速进入了青黄不接的时期,最后因无以为继而无可避免地败亡了。
越无知的人,往往越自信。
咱也不另起炉灶了,就顺着这些成功学大师的频道,从企业、团队管理的角度,来聊聊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专权?如果是,他的大包大揽背后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或者用意?还有就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蜀汉集团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刘备集团其实就是一个草根创业团队。草创团队,无论是硬件和软件方面,通常都是举步维艰的。资金、人才、市场、品牌等等,都是需要殚精竭虑去解决的问题。
咱就事论事,就单说人才方面的事情。
汉末天下大乱的本质是啥?是那些垄断了人才优势的世家大族想通过秩序重组来实现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它的本质是精英阶级的革命,而不是平民阶级的暴乱。袁绍、袁术、陶谦、刘虞、刘表、刘璋、孙权等等割据诸侯,谁的背后不是站着一批士族阶级?
而汉末士族阶级三大集中地:颍川、南阳、汝南,几乎囊括了当时天下顶级的人才资源。四世三公的袁绍兄弟,本身是汝南士族的带头大哥,再加上袁绍身兼“汉末崩塌”总导演、总编剧的影响,最开始的士族资源几乎是一边倒地倾向于袁绍兄弟。后来是因为袁绍的日子过得太富裕了,内部利益分配无法平衡,比如颍川、汝南、河北士族阶级的亲疏问题,从而导致一部分意难平的士族集团另谋高就,成就了当时意气风发的曹操曹老板。荀彧等颍川士族代表就是因为在袁绍集团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分量和利益,才转投曹操的。
在袁绍、曹操、孙策、刘表等行业大佬把各大人才市场纷纷垄断了之后,刘备还在干什么?还在流浪,还在给不同的老板当保安队长。行业大佬把人才市场给瓜分了,即便还有一些漏网之鱼,但正常情况下,这些漏网之鱼会选择跟一个流离失所的保安队长去创业吗?所以,世人都不懂刘备笼络人心、以人为本背后的那种艰辛和高明。
刘备的创业团队初步成型其实是他被徐州士族推举为陶谦的接班人的时候,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有创业团队的概念。但是,我们也不要对徐州士族有太高的期待,因为倒向刘备的士族也仅仅是当初在陶谦手下受到陶谦和丹阳军队排挤的那一部分,而且即便是这一部分人,还不是死心塌地要跟随刘备的,有些也仅仅是把刘备作为一个跳板,希望慢慢跟曹操集团搭上线,比如陈圭父子。
人才的匮乏、资金的短缺,这其实是制约刘备前期发展的主要问题。因为你没有人才,你就没有各种操作系统的使用说明书。比如:怎么做战略规划?怎么做财务报表?怎么做战略投放?怎么做市场调查?怎么做行政管理?怎么做人才引进……对于刘备来说,全是两眼一抹黑的事情,术业有专攻,刘备是搞不来这些事情的。
刘备其实是业务型领导,让他带着关羽、张飞这些老兄弟去攻克、占领某一个小市场,那基本上是没问题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刘备在打几千人规模的战争时,几乎是全胜的战绩。但是,只要是上几万人的大规模作战且他身边没有一个合格的参谋时,他基本上得惨败而归。有徐庶,他在新野把守荆州的保卫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有庞统、法正和黄权,武装拿下益州,艰苦卓绝地拿下汉中;但是,身边没有顶级谋士,迎接他的便是夷陵之战那样的败家底。
很多人老喜欢笑话刘备“假仁假义”地收买人心,这真的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刘备那样的起步条件,能靠硬核条件吸引什么人才?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靠打造一种和谐的团队文化来广撒网。
《三国志》最终盖棺定论时陈寿评价: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这样的评价平心而论,是既客观又不客观。刘备的性格、能力,包括最终成功的原因,这说的都是事实。但是,大家知道刘备为什么一辈子都在反曹操吗?因为作为行业大佬,曹操在喝了酒后说了一句“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决定曹操已经无法容他了,这就迫使他必须通过跟曹操这样的行业大佬打擂台才有生存空间。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白手起家的刘备要怎么样才能不被羽翼渐丰的曹操吞并呢?只能是通过钻空子、另辟蹊径、找空白市场、捡漏网之鱼等游击战术。很多人不理解刘备,其实就是缺少一种对寒门的宽容度和包容心。
刘备本身是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工商贩子,二爷是河东武人,三爷是涿郡老乡,子龙是常山不被人待见的部曲,孔明是家道中落的27岁茅庐书生,黄忠、魏延是从底层提拔出来的普通军官,法正是因为关中流氓太多而流浪入蜀不被重用的落魄士族,马超是走投无路的西北旧军阀,李严、黄权等都是在原老板那里不受重用的人,刘封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义子,孟达是不知其可的反复小人,庞统、蒋琬等都是狂士……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没啥高成分的家族。
可是,就是这帮人,在老刘的手中,全都得到了在这个世家大族主导的时代里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知遇之恩!并爆发出了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中极其罕见的、非常浪漫的、堪称传奇的君臣际遇!
假如,刘备一生下来就拿到了袁绍、曹操那样的牌面呢?他的成就会不会超过他们呢?这真的是未可预料的。抛开条件讲结果,这其实就是一种耍流氓的行为。比如说,咱要求你一个农家子弟和某达的王校长创一番等量齐观的事业出来,你觉得这对你很礼貌吗?
综上所述,刘备一辈子就没当过啥富裕的家,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捉襟见肘的环境中,有些时候显得过于精打细算,其实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更为恐怖和遗憾的是,夷陵之战把蜀汉集团那点可怜的家底都给败光了。
夷陵之战前,蜀汉集团的军事担当关羽被盟友东吴给被刺致死了。
夷陵之战出征前,另一个万人敌张飞又被自己人给刺杀了。
夷陵之战中,几万百战老兵几乎全军覆没,不计其数的军资被烧毁和缴获了,最后一个靠谱的顶级参谋黄权被迫率部投降曹魏了,被当作下一届丞相培养的马良在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伐吴大督冯习、汉军主力先锋张南、铁血战将傅肜、巴西豪族程畿、五溪蛮王沙摩柯……老兵瞬间凋零,人才急剧断层,蜀汉集团的战斗力几乎衰退到了冰点。不信,你让一个年轻干部带着一群新兵蛋子上战场试试?
这就是蜀汉集团人才结构的来龙去脉,也是有些人说诸葛亮后来专权的背景和基础。
诸葛亮真的不会识人、用人吗?
当下有很多人在黑诸葛亮不会识人、用人,论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刘备在世的时候,蜀汉集团人才济济,但到了诸葛亮主政之后,蜀汉便进入了青黄不接时期;二是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错用马谡而失街亭两件事。
关于第一点,其实前面部分已经解释得够清楚了,不是诸葛亮不会用人,而是刘备压根也没给他留下什么可用之人。
关于第二点,之前已经详细解释过了,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主要是因为魏延的方案可行性不大,而对于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蜀汉来说,冒险成本太大。如果蜀汉当时兵强马壮,用5000精兵加5000民夫去试一下,那就另当别论了。错用马谡,一方面是丞相确实有培养马谡的私心,但更重要的是丞相压根不相信马谡敢不听安排,本来安排一个稳赢的工作给马谡赚资历,但马谡就是要凭实力搞砸,丞相也是没有办法。
反驳完这两点,我们再来详细看看丞相到底是怎么用人的。
先来看看丞相是怎么用法正的吧!法正在得到刘备的器重之后,一度是非常狂的,尤其是打赢汉中之战后,基本上不把其他同事放在眼里的。一度还借机报复以前跟他有意见的同事,很多人忍无可忍找到丞相主持公道,希望丞相出面压一压法正的嚣张气焰,丞相是怎么处理的?他说法正是助老板起飞的关键人物,有天大的功劳,咱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去抨击法正。弄得法正知情后,不好意思地自觉收敛,并对丞相的工作极其配合。这叫不会用人吗?
再来看看丞相是怎么处理他的顶级政敌李严的关系的吧!李严一直觉得他和诸葛亮都是托孤大臣,应该平起平坐,所以一直就不服丞相。什么不听安排、劝丞相加九锡等小动作几乎就没停过,丞相打压报复他了吗?为了内部和谐,为了蜀汉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他对李严一忍再忍。后来,即便明知李严不是东西,远征的时候仍然把最重要的军粮事项交代给他,还将战略思路写信进行沟通,李严说没粮了就规规矩矩退回来了。这也叫事必躬亲?
还能看看蒋琬的发迹史。蒋琬是零陵人,弱冠知名,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但是后来因为工作态度出了点问题(可能还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被老板刘备抓到了把柄。刘备当时准备给蒋琬放放血,以便杀鸡儆猴。是丞相以“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的理由救了他一命,然后悉心培养。丞相北伐时,更是把丞相府事交给他和长史张裔,张裔死后,蒋琬成为了成都政务的一把手,足兵足食地把蜀汉打理得井井有条。丞相更是多次为其背书,说他是最好的冠军拼图,是自己最理想的接班人。这是专权?这是不会识人用人?
还有丞相在著名的《出师表》中的人事安排,以及丞相秋风五丈原之前的临终人事安排,都具体到人到事,还到了先后顺序了,如果这还叫不会用人识人,咱不知道什么叫会识人用人了?
丞相其实是相当懂得分权的,也是相当懂得人尽其才的。他把国家管理体系梳理清楚之后,其实是进行大规模放权的。宫中之事交给靠谱的董允;成都政事交给能够独当一面的蒋琬;看到费祎有才的时候,不惜把他拉到同一辆车上给他抬威望;了解向宠对领导安全十分上心,让刘禅放心重用……
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如果这还不能让大家信服,我们再看看反面案例。法正多狂?是不是一直对丞相很尊重?魏延是不是一直自以为是,闹着要分权,还跟杨仪等同事恨不得拔刀相见?是不是丞相在的一天就老老实实?被丞相定性为“乱群”的廖立,在听说丞相过世后,是不是哭着说我这辈子没希望了?超级混蛋的李严是不是在丞相走了之后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了?因为他知道其他人不会像丞相那么宽宏大量,对他法外开恩。
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其实,丞相事必躬亲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把握原则问题,也就是奖罚问题。
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为啥丞相其他都可以放权,但唯独这一点要亲自操刀呢?因为蜀汉是以法治国的小国,大家对于那些条例都盯得很紧,期待着能有机会发泄不满。而且,这种公平的维系,也是非常需要领导者的威望、德行、纲领、才能、资历、手腕,否则难以服众。这样的人,蜀汉除了丞相,再无他人。
只有丞相亲自处罚的,对方才会心悦诚服,对方才会放弃报复,对方才会发自内心悔过。还不明白的,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时候同一件事,这个领导处理你很不服气,但换个领导来处理你,你就真心接受了?
在丞相治下,蜀汉可以实现“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盛况,居然还有人在挑刺丞相专权,丞相不会识人、用人、培养人,真有点不知所云。
还顺便提一句,丞相仙逝之后,蒋琬、费祎等人能确保蜀汉集团不崩盘,全是靠一个成语“萧规曹随”,也就是他们一直在沿着丞相的既定方针走。只是他们没有丞相那么大的能耐,做不到丞相那种程度,只能确保大问题没有,小问题层出不穷。
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最后,真诚地说一句,大家真的不要去怀疑丞相什么,他大抵是把绝大多数事情都做到了极致的人了。他接了刘备那个烂摊子,要啥没啥,还要小心很多益州潜伏者反噬,他真的容易吗?你刘备集团终究是外来人士,占了益州还不重用、照顾益州本土士族,那些益州本土士族真的内心里没有想法?你用河北老人、荆州派、东洲派等去强行镇压和防范,你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呢?也唯有各方面都做到让人无话可说的丞相,才能真正镇得住场面。丞相走了之后,蜀汉跟王小二过年似的,一年不如一年,本质原因是蜀汉再也没有丞相的大才了,只能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无解困境之中慢慢消亡。
一点现实思考
集权,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生活中,其实都是屡见不鲜的。这个问题也说不清对错是非,一个总体的原则就是:把权力和资源放到有相应能力的人手中,那就是对了。
咱举一个很让人泪目的例子:一个单亲父亲,家徒四壁,带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大家好意思去跟他讲民主?好意思要求他什么事都和家里人商量商量?他跟谁去商量?他商量了之后,谁能替他分担些什么?他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商量吗?
还真别说,丞相还真就是充当了蜀汉单亲父亲这么一个角色。
丞相作为蜀汉的一家之长,他确实有专权之实,但却无专权之心。他的专权其实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借此,我也希望很多小年轻能够明白有些时候为什么你的父母要在有些事情上替你做主!没有能力支撑的自作主张,其实毫无意义。
回到咱们工作当中来,为什么有些企业和单位必须要搞一言堂呢?为什么有些企业和单位就必须要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呢?道理其实是相类似的,在于处境和条件的不同而已。
我们现在有些人很会说,比如有些女孩子抱怨生活的艰辛时,会说:“如果可以选择,哪个女孩子愿意真正成为一个女汉子呢?”那么,大家为什么不能理解丞相的事必躬亲呢?
我对很多成功学大师都是心生鄙夷的,为什么?一帮自己还没闹明白的半吊子水平,在那里言之凿凿地教了各种成功之道,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让他们回到三国,他们能比诸葛亮做得更好吗?诸葛亮若是全面放权,蜀汉还能撑得下去吗?又或者,这帮人会让他们的孩子从几岁开始就凡事自作主张吗?
有一种大包大揽,其实就是一种极致的责任和使命。
你带着一群小绵羊去反攻一群饿狼,除了你有一战之力,其余基本上就是炮灰,你放权试试?你让他们自由行动试试?
你带着一群没有任何专业能力的小伙伴去创业,你啥事都跟他们商量试试?你让他们自由放飞自我试试?
在成功者身上找优点,在失败者身上找缺点,这是世间万象中的众生相。但是,我所希望的是,一切都不要太绝对。丞相和蜀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丞相的专权真的没有毛病。相反,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极致的担当和责任。